【工艺中国 人物专访】一场中国式浪漫的冬奥开幕式获得无数的赞叹与掌声。宝山区罗泾镇,有位传统手工艺人,也被开幕式上晶莹剔透的雪花所吸引,想用挑花技艺挑制冬奥之花。她就是罗泾十字挑花技艺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晓蓉。
罗泾十字挑花,是宝山罗泾镇传统的民间艺术,于2007年入选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罗泾自元代起就广种棉花,盛行纺纱织布。土布便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利用土布零料制成兜头手巾,夏天用以防晒、冬天抵御严寒,也渐成罗泾女性的习惯。但由于本色土布包头有不祥之嫌,便有人在布面上挑花插线以求改变原貌,后逐渐发展成十字挑花技艺。
曾是一名运动员的郑晓蓉想用这一具有江南诗性基因的挑花技艺挑制冬奥之花,“艺”路相伴冬奥健儿,为运动员助力加油。
为了完成这个心愿,她在五天时间里每天持续挑制10-12个小时,熬了三个通宵。经过精心创作,一件独具匠心的罗泾十字挑花——璇花笔帘诞生了!
罗泾十字挑花技艺在当地传承至今300余年,是承载着当地妇女对美好事物以及幸福生活的向往,是艺术向生活的延伸,生活向艺术的浸润,充满着生活美学的生命力。
如何将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技艺让更多的世人知晓并爱上,是郑晓蓉一直以来从未放弃思考的问题。她决定结合奥运雪花元素加上传统纹样八吉制作一件笔帘。十年寒窗苦读犹如运动健儿的十年磨一剑。
艺术创作不亚于冬奥赛场,在磨砺中成芳华。十字挑花的传统运针比较单一, 纹样表现不够生动,为了充分表现雪花的灵动,晓蓉老师不断尝试,大胆将每一个十字交叉之间都各空出了一根经纬纱的距离,使雪花的整体纹样视觉更加舒展,更富张力,一朵隽秀、灵动的雪花诞生了。
在雪花纹样的外围,大面积使用了渐变色游线。笔袋的内里,晓蓉老师则“脑洞大开”地开了天窗,用透纱工艺将挑花背面呈现出来。由此,雪中花、镜中月挑花工艺两面都得以准确呈现。
在笔帘绑绳连接处,郑晓蓉还应用了传统的八吉纹样,寄托人们对生命的崇拜和对吉祥的祈盼,象征着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绵延不断。
整个作品包含了技艺、工艺和材质的创新以及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价值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勇于突破自我、挑战极限的冬奥精神。
今年冬奥会的口号是一起向未来,我觉得这个雪花的灵动以及这次作品的创新,同时也给罗泾十字挑花的未来打开了另外一扇门。我相信,我们也可以跟着冬奥运动健儿一起拼搏,一片雪花一个梦,我们一起向未来。

您手机和iPad里的工艺美术情报站
扫一扫,把“工艺中国”装进口袋即时资讯,尽在掌握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工艺中国"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工艺中国,转载请必须注明来源工艺中国。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