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字为何要有一点——“玉”字趣释
“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并没有一点,而甲骨文为“”、“”,是一根绳子上穿着几块玉的形状,一竖表示穿玉的绳子,两端的绳子外露,三短横或四短横分别表示的是三块玉或四块玉。“玉”的本义为玉石。到了金文,“玉”字成为“”,从此穿玉的绳子就不再外露了。小篆沿用了金文的形体,看上去与君王的“王”写法相似,其实是有区别的。“玉”字三横间的两空距离是相等,即为“”,“君王”的“王”字三横间的距离不相等,上空小,下空大,即为“”。
有的学者认为“王”、“玉”两字同形,都是三横一竖,并非巧合。请看许慎是怎样说的。《说文解字》在解释君王的“王”字时说:“天下所归往也。”同时还引用董仲舒的话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叁)通之者,王也。”大意是:凡能精通天、地、人的人则天下之人都会归顺他,这样的人就可以当帝王。《说文解字》在解释“玉”字时也说:“玉,石之美有五德者。……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所谓石之美,是说“玉”是一种很美丽的石头,它温润而有光泽,这种石头石质细嫩、坚硬而透明,可雕琢成各种精美的工艺装饰品。所谓“石之美者有五德”,即古人把玉作为品德的象征。对此其说不一。“五德”按许慎自己的说法是“仁、义、知、勇、洁”。《五经通义》中说:“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暇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所谓“三玉之连”,即三横一竖象征着一根丝绳贯穿着三块美玉,代表着“天地人参通”。在古人看来,玉能代表天地四方以及帝王,能沟通神与人的关系,传述上帝的意志,是万物的主宰。
在古人心目中,玉是一种神奇的有生命的物体。人们相信玉具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认为人佩戴上玉器,可以防御邪气的侵袭,驱灾避祸,能医治奇病怪症,能延年益寿。《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衔着“通灵宝玉”而生,其后这通灵宝玉又伴着他消灾化疾。这就是“玉”的力量的象征。(参见姚士奇《玉宝和中国文化》第45至57页)
对“王”与“玉”的古文字形体,古代的造字者虽然作了一些区别,但仍然容易混淆。为此,从后期隶书开始就以不加点为“王”(wáng),加点者为“玉”来区别。本来这一点开始是加在“王”之上的,即为“”,意思是有瑕疵的玉,后来又将一点从上移至下面,即为“玉”。古人为什么要在“玉”上加一点呢?这说明他们很懂得辩证法,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东西,即使是白玉也有瑕疵,这一点就指出了玉的瑕疵的所在。由于“玉”在古人看来有保身、护法的作用。因而“玉”引申为“爱护”、“帮助”的意义。如《诗·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其意思是:大王啊!因为我爱护您,才特来规劝您。
又由于“玉”是十分精美贵重的物品,所以“玉”又引申出“精美”、“贵重”之意。清末学者俞樾在《群经评议·尔雅》中说:“古人之词,凡所甚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经》之‘玉女’,《仪礼》之‘玉饰’,皆是也。”又如“玉带”、“玉宇”等。在此基础上,“玉”字进一步虚化,而纯粹作为一种雅称或敬称词。如“玉成”(就是请别人完成此事)、“玉照”(就是别人的照片)、“玉音”(指对方的书信或言词)等。
据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古时有个叫雍伯的人,家里很穷,但他为人善良。父母死时遵从父母的要求将双亲葬在高山之上。那山很高,山上没有水。他便从山下背来水,存放着,供别人喝。一天,有个人来喝水,并送给他一块石头,叫他种在地里,说能长出玉来。正好雍伯想要娶一个姓徐人家的女儿,可徐家要他必须送一双白璧,方才将女儿嫁给他。雍伯将石头种到地里后,果然收获了五双白璧,他全部送到徐家,便同徐女成婚了。

您手机和iPad里的工艺美术情报站
扫一扫,把“工艺中国”装进口袋即时资讯,尽在掌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工艺中国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工艺中国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