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您好!请登录|注册
首页 > 艺百科 > 艺史奇事

龙窑的传说——中华陶圣宁封传说故事之二

2015-08-24 13:22:27 来源:景德镇日报

自从宁封发明陶器,在当时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人们煮饭用上了结实耐用的锅;喝水再也无须手掬饮了,有美观适用的碗;多余的五谷杂粮再也不用担心会受潮霉变或是怕被老鼠偷吃,可以用缸和瓮存放。各部落的人们喜笑颜开,纷纷称赞宁封的伟大发明。

据说,第二年春上,黄帝在天坛山设坛祭天,讫求上苍降福人间,保佑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闻奏宁封发明陶器这件事后,便移驾云台下的当阳峪,御诏宁封,听取宁封介绍发明陶器造福人们的全过程,并且还亲自考了宁封部落生产的各种陶碗、陶钵、陶缸、陶盆,看到诸多器型的陶器,黄帝不禁大喜过望,当众称赞宁封的功绩,并当场谕封为“陶正”,也就是负责全国陶器生产的督陶官。

为了不辜负黄帝的期望,宁封长年累月顶着酷暑冒着严寒,行走各个部落向人们传授制陶经验和技术,有时也同大家一道探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正当制陶业在各部落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候,一个难题摆在了宁封和他的部落子民面前。

原来他们刚制陶时,对泥坯的烧制方法十分简单,就是在平地上用泥垒起一个内空外方或圆型的土包,然后将做好的陶坯放入于内,再在炉前堆柴点火燃烧,这种工法不仅产量少,而且烧得时好时坏,质量极不稳定。有时候一窑陶器产品出来不是相互粘贴一块,就是型变歪斜,有的破碎不堪,成品极少。目睹这一切部落的人们都心痛不已。大家纷纷向宁封讨教办法:“宁封子,这该如何是好?”宁封沉思许久,对众人说:“大家先不着急,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潜力思探,就一定能找出改变这一状况的好办法。”宁封这番话既是激励大家群策群力,也是在鞭策自己。

这段时间,宁封睡食不宁,挖空心思,不分白天黑夜一个劲琢磨如何改变提高烧制质量办法。宁封凭着超群智慧和甘于奉献精神,终于从大家所居洞穴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干燥通风,而又不受水淹居住环境中得到启发。于是他立刻挑选部落里几个头脑聪明、手脚灵活的伙伴,成立一个类似现代的“攻关小组”,组织大家按照他们居住的环境原理,设计建造一座依一定坡度,自下而上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像一条“卧龙”形的窑,这便是后人称之的“龙窑”。这“龙窑”身长近百米,以槎柴和松枝为主要燃料,自然通风利于燃烧,且窑温可达1000多摄氏度,不仅一次容纳上万件的陶器烧制,而且能煅烧大型陶缸,所煅烧的陶器制品更加坚实耐用。宁封的这一发明,不仅在当时得到了众人盛赞,且举世闻名,开创了中国陶瓷窑炉的先河。

工艺中国

您手机和iPad里的工艺美术情报站

扫一扫,把“工艺中国”装进口袋
即时资讯,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 徐盛晖 )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工艺中国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工艺中国网的价值判断。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0862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莫干山路972号北部软件园泰嘉园A座4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