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春秋时已有此技术,到明代景泰年间制作最为精美而著名,故称“景泰蓝”。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 中 文 名:景泰蓝
- 外 文 名:Cloisonne
- 高 度:不详
- 用 途:摆件
- 年 代:现代
总体概况
据此,中国元代后期已出现掐丝制品,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等,应是我国元代晚期作品。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1935年中华民国北平市政秘书处编辑的《旧都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唐书称拂即大秦。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据有关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
中国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作品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也很快就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这是目前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已被很多学者所共识。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时期,“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富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这决定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所以,它是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明宣德年
景泰蓝见于实物,以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为最多。这个时期,工艺的风格特点已经形成,技艺精湛,接近成熟时期。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后来出现了鼎之类的欣赏品。制作胎型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纹样多为蕉叶、饕餮,狮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釉色多为天蓝(淡蓝)、宝石蓝(青金石色)、浅绿(草绿)、深绿(菜玉绿)、红色(鸡血石色)、白色(车渠色)和黄色。故宫所藏宣德年间的番莲大碗,花形饱满、色调鲜艳、釉质坚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景泰年间的景泰蓝制品,从故宫等地陈列过的实物来看,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宫廷内的御用监(皇家厂坊)设有制作景泰蓝的作坊(《日下旧闻考》)。这个时期制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圆,并向实用方面转化。除了瓶、盘、碗、盒、熏、炉、鼎之外,还有花,花盆、面盆、炭盆、灯、蜡台、樽、壶等器物,有龙戏珠、夔龙夔凤等寓意吉祥的题材,有云鹤、火焰等表现道教、佛教内容的题材。大明莲的纹样也日趋丰满,枝蔓形状活泼有层次,釉色也出现了葡萄紫(紫晶色)、翠蓝(天蓝、宝蓝的中间色)和紫红(玫瑰色)新色,这个时期的釉色具有内涵的亮度和纯度,放射出宝石的光芒。在以后任何时期也没有达到这种水平。在装饰手法上,非常重视金工的处理。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有錾活装饰。朱家溍先生说这个时期的制品“掐丝整齐、磨光细润、镀金匀实”、“是在宣德时代基础上的又一步提高。”(《文物》1960年第一期)。
明代景泰蓝的造型大都为器皿,多数为历代陶瓷及青铜器的传统造型。其装饰纹样以大明莲为主,也有少数串联花卉和青铜器纹样变形的装饰,其色彩以二蓝(湖蓝)为主色调,配以少量红、白、绿、黄等色。色调统一、讲究、装饰得体,装饰铜活造型优美,粗细结合,重点突出。景泰蓝工艺成熟朝,以其绚丽多彩、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清代发展
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期。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称为“造办处"。康熙三十年(1691年)“造办处”的御用工匠多至几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设“作”来制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作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时期的制作水平较之明朝无大发展。到了乾隆时期(1736~1796年)景泰蓝与雕漆、金漆镶嵌等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乾隆四年,从广州招来珐琅艺人梁绍文,邀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制作珐琅器。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故宫珍宝馆乾隆花园内,承德外八庙小布拉宫内的大殿都有陈设),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砚、匣、笔架、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至清中期,物阜民丰,国力强盛,统治阶级有足够的财力精力来支持工艺美术的发展,很多工艺品种都较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的珐琅工艺也不例外。康熙初年,清廷即在武英殿附设的造办处部门中设置“珐琅作”,制造宫廷专用器皿。乾隆时期的宫中造办处在珐琅器的制作上,更是突破了一般瓶壶碗盘之类范围,扩大到家具上。这些嵌珐琅家具依据嵌珐琅的工艺手法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掐丝珐琅家具、嵌画珐琅家具、嵌錾胎珐琅家具等几大类。这件珐琅番莲纹冰箱就是一件精美的掐丝珐琅家具。
这件冰箱为乾隆年间制品,高41.8厘米,口边长72.5/92.5厘米,底边长64/64厘米,冰箱为长方体,双开活盖,一盖上有两个铜钱纹开光,用于将箱盖提起,同时兼有透气之功。盖四壁边包铜,一侧边沿镌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两侧安有双鱼吞环提手。
箱内壁采用镶银里的做法。盖及四壁均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掐丝填釉各色缠枝番莲纹,箱底饰掐丝珐琅冰梅纹。冰箱下承红木底座,底座四角的拱肩处镶嵌珐琅兽面纹,鼓腿彭牙,足端雕出向外翻卷的狮爪纹。足下踩托泥。此冰箱珐琅釉色丰富明快,做工较为精细,为夏季盛冰降温之用,亦可将需冷却的食品置于箱内,起“冰镇”效果。
1911~1933年,景泰蓝行业基本上处于徘徊发展状态。民国初期,在国内市场上,水烟袋之类的实用品销量很大。同时,美、英、法等国的商人在北平设立洋行,争相购买景泰蓝。位于王府井大街的仁立公司则是专为外国人代收景泰蓝的机构。1923~1924年北平景泰蓝行业比较景气,仅老天利一家全年交易额就达15万余无,雇工350多人,并时常雇用零散工。工厂设在宝禅寺街,马立新街有它的销售门市,上海、汉口等地还有分销处。由此可见景泰蓝行业在当时的发展情况。在外销出口方面,据当时海关出版的《中国进出口贸易统计月报》和《历年海关报告编制》提供的材料来看,景泰蓝出口情况呈上下徘徊的趋势。
新中国后
过去景泰蓝的制胎工序完全靠工人用榔头将铜片砸成各种各样的胎形,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制成的产品往往不规格。1958年,北京市珐琅厂的工人们试制了适用于景泰蓝的滚床(又称“擀床”),并经过不断的研究改进,由开始时只能滚小瓶到可以滚大瓶,使整个制胎工序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由于机器制胎可以卷边,制出的坯形不但规整周正,而且由于焊药接口减少,瓶口的黑缝也减少了,提高了产品质量。以往烧制成品有砂眼、气孔,后来增加了清刷胎体工序,用硫酸去除坯体上的杂质后,再转入下道工序,这一小小的技术改革,基本上消灭了砂眼和气孔。20世纪90年代末期,掐丝工序实用工人自行研制的制地儿机器和鳔丝机,一些平时用量较大且规格化的丝工也部分实现了半机器化,有的花纹如云头、梅头、桃花、勾子莲、八字码等,也改用模具制作。点蓝改用挤管的方法,使部分纹样的点蓝效率提高,质量有了保证。釉料采用电动球磨机粉碎,研磨釉料既省工时有更为精细。烧焊的煤炉自20世纪70年代初逐渐被电炉、石油液化气炉所替代,2003年开始,北京市珐琅厂通过技术改造用上了即环保、又节省能源的天然气进行烧焊活。解决了历史上“十蓝九砂”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老大难问题。景泰蓝的磨光工序几百年来一直使用人力磨光机,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珐琅厂改装了人力磨光机,用电力带动,使磨光这道工序走向半机悈化。后来又在北京市第五设计院的协助下,试制成功了电动磨光机。经过不断改进,以及用布轮打光,使景泰蓝产品达到了“平、整、光、滑、亮”,质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好,直至近代,景泰蓝真正走进了市场,已经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品。
国礼景泰蓝
工美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器形四面开光,周围以浮雕吉祥水纹环绕,象征“四海”,寓意环太平洋,“瓶”即“平”,整体即“四海升平”。开光部分图案以画珐琅工艺,纯手工绘制。正面为本届APEC会议标志,背面为北京雁栖湖APEC会场,两侧分别为北京标志性建筑天坛和怀柔慕田峪长城。
这款赏瓶的包装是香槟色皮箱,并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赠”字样。包装之内还配有卷轴形的丝绸中英文说明书,详细解读礼品的材质、规格、工艺以及寓意。
钟连盛大师2007年设计了新加坡佛牙寺超大型景泰蓝《转经轮藏》,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景泰蓝制品。此工程与80余平方米的《花开富贵》景泰蓝艺术喷水池工程均在景泰蓝工艺技术和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历史性超越。